? ?Q弹的糖果、浓稠的酸奶、爽滑的果冻、香甜的果酱等,都是因为含有特殊的“胶”——食品增稠剂,其状态才会由稀薄变得浓稠,口感才会由寡淡变得浓稠,呈现出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目中“美食”的完美形态、诱人口感。
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没有增稠剂的食物,流动性较好,像纯奶一样呈液体状的酸奶,毫无浓稠爽滑之感;八宝粥一开盖儿:豆儿是豆儿,水是水,口感尚不及稀饭。离开增稠剂,果冻、软糖、布丁根本不可能存在。而且,我们在生活中也会使用“增稠剂”,比如以淀粉加水进行勾芡,以令菜品更加有味儿,让出菜外型更加美观。
来源大多为天然物质
食品增稠剂又称为食品胶,亲水性强,可增加食物的黏稠程度,改变食物的特性,使食物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或乳浊状态,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生产中。增稠剂大多为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,广泛分布于自然界。根据其来源,大致可分为两类:
1.天然增稠剂
(1)植物提取物
植物来源的食品增稠剂大多来自豆科植物,其成分是一种由葡萄糖和其他单糖缩合的多糖衍生物,如阿瓜尔豆胶、刺槐豆胶等。
(2)动物提取物
如明胶、壳聚糖、酪蛋白等,这类增稠剂大多是动物蛋白。
(3)微生物代谢物
如黄原胶、结冷胶等,多为从微生物胞外代谢物中提取的大分子多糖。
2.合成增稠剂
合成增稠剂主要为改性淀粉、改性纤维素、丙二醇海藻酸酯等。以改性淀粉为例,它是利用物理、化学或酶法处理,在淀粉分子上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淀粉分子大小、淀粉颗粒的性质,从而改变淀粉的天然特性,实现增稠、稳定等功能。
这些食物都含它
迄今为止,世界上用于食品工业的食品增稠剂已有60余种,主要用来改善和稳定食品的物理性质或形态,增加食品的黏度,赋予食品黏滑适口的口感,并起到增稠、稳定、均质、矫味、增香、增甜等作用。按照相关法规适量添加符合行业标准规定的食品增稠剂,能有效且经济实惠地改善食品的性状。
1.软糖
软糖是一种以水果汁、增稠剂为主要原料,柔软并且富有弹性的糖果,有透明和半透明两种类型。软糖通常以其使用的增稠剂命名,如明胶软糖、琼脂软糖等。以明胶软糖为例,明胶发挥的作用是吸水和支撑骨架。明胶溶于水后可形成网状结构,使柔软的糖果保持稳定形态,令糖果不易变形。因此,只有添加食品增稠剂,软糖才能具有良好的透明度、弹性、韧性和脆性。
2.酸奶
酸奶是以牛乳为主要原料,加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等有益微生物,发酵而成的发酵乳制品。酸奶营养美味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添加增稠剂能提高酸奶的黏度,令酸奶保持相对较好的稳定性,对酸奶的稠度、质地及口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。
3.果冻、布丁
果冻、布丁等食物是由水、糖、增稠剂、甜味剂、酸味剂、食用香料等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形态食品。增稠剂在果冻中的应用,不仅能够增加流体或者半流体果冻的黏度,而且也能够使产品更加稳定。
4.面条
面条是我国的传统主食,深受人们喜爱。但由于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较低,制出的面条存在易糊汤、咀嚼性不够强、口感较差等不足,因此生产厂家会在面条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增稠剂如海藻酸钠,提高面条的硬度和持水能力,降低面条的黏度。海藻酸钠可以与面粉中的蛋白质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,增大面筋网络之间的作用力,加固面筋蛋白的网络结构,提高面条的韧性和拉力。
5.羹粥类产品
八宝粥、银耳羹,通常会使用0.3%~0.5%的琼脂作为增稠剂、稳定剂,以改善口感,防止添加物分层、沉淀。
增稠剂安全吗?
由于食品增稠剂的特殊功能,很多产品的名字里都带个“胶”字,但这并不意味其不健康。
1.来源可控
大部分增稠剂取自天然物質,本身比较安全。以明胶为例,食用明胶是使用新鲜的、经过严格检疫的、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猪、牛等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,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碎,且对于动物的来源有要求,比如不能使用来自疫区、有传染病的动物原料。
2.数量可控
在食品中添加的食品增稠剂的剂量极小,通常为数千分之一。
3.有“法”可依
我国国家标准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(GB2760-2011)》明确规定了增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用量。按国家规定用量使用增稠剂,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。
拒绝购买三无产品
如果使用得当,食品增稠剂可以起到增稠、稳定、凝胶和保水的作用,增强或改善食物的口感,部分增稠剂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。但是,如果添加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允许范围或违法使用工业明胶,则可能损害人体健康。因此,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,要看清商品是否由正规厂家生产,不要购买三无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