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/ 分类-中医健康养生知识学习 / 正文

复溜的准确位置与功效(找复溜最笨的方法)

复溜的准确位置与功效(找复溜最笨的方法)

复溜(Fùliū)

【所属经络】

足少阴肾经

【国际代码】

KI7

【特定穴】

经穴

【定位】

在小腿内侧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
复溜穴位描述

在小腿内侧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共2穴(按身体对称轴对称,左右各l穴)。

复溜为经穴名(FùliūKI7)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黄帝内经灵枢·本输》名复留。别名昌阳、伏白、外命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,五行属金,为肾经母穴。复同“伏”即深伏,溜通流,此穴在内躁上,为“经”穴,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,故名复溜。

【取穴法】

第1步:坐位垂足或仰卧位;

第2步:确定太溪穴: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(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中点),即为太溪穴;

第3步:从太溪穴直上量2横指(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),跟腱的前方,即为本穴。

复溜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

复溜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,当跟腱前缘处。复溜穴在小腿内侧,太溪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
取穴时,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。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(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,胫骨与跟腱间)。

【取穴法】

第1步:坐位垂足或仰卧位;

第2步:确定太溪穴: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(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中点),即为太溪穴;

第3步:从太溪穴直上量2横指(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),跟腱的前方,即为本穴。

复溜穴的功效和主治疾病:

复溜穴是肾经的母穴,因此复溜穴有补肾益气,补肾益阴,温阳利水,益肾、利水、发汗、止汗的作用。

①水肿,腹胀;②盗汗、身热无汗;③肠鸣、泄泻;④足痿、腰脊强痛;⑤肾炎,睾丸炎,尿路感染;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,腹膜炎,痔疮。

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。如腰痛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腹部胀满、肠鸣泄泻、大便脓血、盗汗、自汗、伤寒无汗、目昏、嗌干痔血、赤白带下、寒湿脚气、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。

复溜穴的作用:

①水肿,腹胀:②盗汗、身热无汗:③肠鸣、泄泻:④足痿、腰脊强痛。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、睾丸炎、尿路感染等。配肾俞、关元、天枢、足三里主治泄泻:配肾俞、脾俞、太溪、足三里主治水肿:配合谷主治汗出不止。

艾灸复溜穴的方法

艾炷直接灸或者麦粒灸3~5壮,艾条温灸15~20分钟。

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、睾丸炎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脊髓炎、下肢瘫痪等。

复溜穴主治腹胀,水肿,肠鸣,泄泻,盗汗,自汗,脚气,腿肿,足痿。

泌尿生殖系统疾病:肾炎,睾丸炎,尿路感染;

精神神经系统疾病:小儿麻痹后遗症,脊髓炎;

其它:功能性子宫出血,腹膜炎,痔疮,腰肌劳损。

复溜穴的常见配伍

复溜穴配后溪穴、阴郄穴治盗汗不止;

复溜穴配中极穴、阴谷穴治癃闭。

复溜穴配合谷穴,有调和营卫的作用,主治多汗,无汗或少汗。

复溜穴配肝俞穴、脾俞穴,有舒肝益肾,健脾除湿的作用,主治泄泻,水肿。

【艾灸参数】

隔物灸仪艾灸时间:30-50分钟;温度:38-45℃;

艾条悬灸时间:5-10分钟;

艾炷灸时间:3-5壮。

【经验应用】

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、睾丸炎、尿路感染等。配肾俞、关元、天枢、足三里主治泄泻;配肾俞、脾俞、太溪、足三里主治水肿;配合谷主治汗出不止。

复溜的准确位置与功效

功效:

复溜穴归属足少阴肾经,具有补肾益阴、温阳利水的功效。

主治:

便秘、腹泻、耳聋、耳鸣、小便不利、水肿等。

精准定位:

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2寸,跟腱的前缘。

取穴方法:

取穴时,患者取仰卧位,先找到内踝尖,从内踝尖向上量2寸(患者自身三指并拢的宽度为2寸),跟腱前缘的凹陷中即为复溜穴。

小贴士:

取穴方法为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,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而来,操作时建议结合精准定位取穴;

本穴的取穴方法使用了手指同身寸定位法,患者自身食、中、无名指三指并拢的宽度为2寸;

取穴成功后,按压局部会有酸胀感。

穴位疗法:

一、 按摩疗法

用拇指指腹按揉复溜穴3-5分钟,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,可以缓解腰痛、下肢痿痹、水肿等。

二、 针刺疗法

用针灸针直刺复溜穴0.5-1寸,可以辅助治疗腹胀、水肿及各种慢性肾炎。

三、 艾灸疗法

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-5cm处对复溜穴进行悬灸,每次艾灸5-10分钟,可以辅助治疗水肿、腹胀、盗汗等。

四、 刮痧疗法

用面刮法自上而下反复刮擦复溜穴,力量可以微重,以局部出痧为度,可以治疗腹泻、淋病等。

小贴士

按摩时,用力要均匀、柔和、持久,禁止暴力操作,防止皮肤损伤;

针刺疗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,患者切勿自行操作;

艾灸时,及时清理艾灰,防止烫伤皮肤;

刮痧时,不宜强行出痧,有皮肤病患者不适合刮痧疗法。

穴位配伍:

复溜穴与中极穴相配伍,可治疗癃闭;

复溜穴与后溪穴相配伍,可治疗潮热盗汗。

找复溜最笨的方法

复溜,经穴名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昌阳、伏白、外命,属足少阴肾经。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复溜的定位,那么,复溜怎么找最简单呢?

名称释义

复溜:复,再也。溜,悄悄地散失也。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。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,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,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,故名复溜。

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

标准定位:复溜穴在小腿内侧,太溪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
复溜怎么找最简单,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

快速取穴:先找到太溪(坐位垂足,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),直上量3横指,跟腱前缘处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复溜穴。

作用:复溜,五腧穴之经穴,有补肾意阴,温阳利水,改善整个肾功能的作用。不仅如此,复溜还是治疗水液失调的要穴,通过刺激福留学,可解决肾气不足,气血不通的问题, 是调节肾经的“杠杆药”。

主治疾病

1. 水肿,腹胀;

2. 盗汗,身热无汗;

3. 肠鸣,泄泻;

4. 足痿,腰脊强痛。

相关配伍

复溜配合谷,有调和营卫的作用,主治多汗,无汗或少汗。

复溜配肝俞、脾俞,有舒肝益肾,健脾除湿的作用,主治泄泻,水肿。

复溜配关元、足三里、肾俞、大肠俞,治肾虚泄泻。

复溜配肾俞、脾俞、水分、太溪,治肾虚水肿。

复溜配内关、合谷、太溪,治自汗。

相关论述

《黄帝内经素问·刺腰痛》: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鼻孔中痛,腹中常鸣,骨寒热无所安,汗出不休,复溜主之。腰痛引脊内廉,复溜主之。风逆四肢肿,复溜主之。

8921l

相关文章

湘ICP备2023012597号网站地图